English

抗争的百年 崛起的世纪

2000-09-22 来源:光明日报 罗素英 我有话说

炎夏中读完金冲及的新作《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心潮也如户外的热浪,久久难以平息。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的意义,诚如书中所言“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国家从极度衰弱、备受屈辱、濒临灭亡边缘,到奇迹般重新站立起来、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一百年。”当这个世纪正在离我们而去时,回顾、总结、反思中华民族在这100年里走过的路实在太重要了。金先生称得上是这个世纪三分之二以上时间的“过来人”,而这部书就是他这个“过来人”以一个历史学家的严肃眼光、科学态度和凝重笔调回顾、总结、反思这100年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的力作,自然引起学术界的热切关注。笔者以为,把它郑重推荐给关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广大读者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的时候,毛泽东说过一段颇能代表当时全民族心声的话:“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读完《崛起》的前十三章,读者将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刻来得多不容易。因为自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接二连三的西方殖民侵略,把中华民族一步步推向濒临亡国灭种的险境;而日本军国主义者极端残暴野蛮的侵华战争更把中华民族一步步逼向绝境。在“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这种险象环生的历史条件下,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二十世纪的前50年,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顽强抗争,前赴后继。这中间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历史发展阶段,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算尘埃落定,任务完成。读完《崛起》的前13章,读者也就自然明白: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并不是“多余”,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也决非是走入“误区”。“20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一直处在热气腾腾的革命大震荡中,这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的,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近代中国人民起初也是希望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下从事建设或进行温和的改革,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中国人民是在“忍无可忍,而又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的,“他们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和反复的比较推求后作出的抉择。”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赋予中华民族在20世纪后50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0世纪这两大任务从时间上看有先有后,但实质上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正如《崛起》著者所言:“后者是人们憧憬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如果连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都无法做到,哪里谈得上什么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崛起》的后12章着力描画的就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求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奋斗历程。读了后12章,读者才会真正体会到“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中国旧谚的内在含义。因为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事前把什么都弄得清清楚楚,都已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其中,难免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人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再加上不那么谦虚谨慎,还会碰得头破血流。人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就去解决,认识错误就去纠正,才能逐渐学会应该怎样做。路,就是这样闯过来的。”革命战争时期,虽然发生过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样严重的挫折,但从失败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平建设时期也发生过1958年的大跃进和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但正是从这些沉痛的教训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追求无止境,探索没尽头。中国人民在20世纪虽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摆在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可是,最困难的路,中华民族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里会走得更好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